中国留学生在实验室里“只能说英语”,到底合不合理?
在海外求学或访学,即使学院或实验室的教授和我们同样是中国人,也可能被要求“在实验室(学校)里只能说英语”。这到底合不合理?导师或 PI 是否有权力制定这样的规则?谁又该为这类规则带来的影响和后果负责?
如果你是一名留学生,可能会觉得下面这些场景似曾相识:在一个实验室中,你想向你的中国同学询问某一工具的位置,却被教授要求只能使用英语交谈。或者在学院的公共休息室中,你只是和朋友用母语闲聊,却因此收到了旁边其他国家同学不友善的目光。
英语是国际交流最常用的语言,但是否有必要在科研环境中强制所有人都使用英语?
不说英语的“后果”
今年一月,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生物统计专业(biostatistics)研究生项目负责人 Megan Neely 向学生们提出要求,不允许学生在教学楼内使用中文交谈。她在邮件中表示,两位其他部门的教职工分别找到她,向她抱怨曾听到中国学生“非常大声地说中文”,甚至表示要在今后的实习或项目申请中拒绝这些“不说英语的学生”。Neely 在邮件中警告学生,要注意在教学楼中说中文可能无意中带来的后果。这封邮件在国际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不但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吸引了大量关注,还受到了包括中国外交部在内的多方谴责。
不久后,学生们收到了医学院院长 Mary Klotman 的邮件。她在邮件中向学生们道歉,并声明杜克大学绝不会限制学生们之间用于沟通交流的语言,学生们的就业机会和推荐也不会受到在教室外所使用的语言的影响。Neely 随后也公开道歉,并辞去了该项目负责人的职务。
这个事件引发的大量关注涉及到了学术界通用语言这个常见问题。它存在已久,却很少被大众关注和讨论,也缺乏相关的政策或指南。据国际教育研究所(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的统计数据显示,在美国本科和研究生当中,中国人在国际学生中占据最大比例,随后为印度人、韩国人、沙特阿拉伯人和加拿大人。在如今留学的大趋势下,大量国际留学生需要通用语言方面的指导,与此相关的讨论很有必要。
在科研环境中,到底什么时候可以不使用英语交流?学院是否应该对于英语在科研当中的使用做出相关规定?
规定or不规定?
很多人认为,在实验室中规定语言的使用有诸多好处。
· 提升英语水平
不少人认为,留学生应该利用身处海外的机会提升英语水平。美国东北部一所大学的化学教授由于抱有相似的理由,数十年前就在他的实验室中推行“只说英语”这一政策,但是没有对 TA 们在其它地点的用语提出任何要求。在听说了杜克大学的事件之后,他取消了自己制定的这个政策。他表示,介于英语是学术界的主要语言,要求母语非英语的学生在学术环境中使用英语,可以为他们日后的科研生涯带来帮助。
· 表示礼貌
在科研环境中使用所有人都能听懂的语言是一种礼貌的行为。Neely 在邮件中提到,用别人听不懂的语言交谈的行为很失礼。前文提到的那位化学教授同意这个观点。他表示,有些人如果听到别人用他们听不懂的语言进行对话,那他们认为这很可能是在谈论他们。
· 保证规范性
除了上述理由之外,还有一些规范性的理由。比如实验室安全问题。前文提到的那位化学教授表示,他做出“只能使用英语”的要求可以确保实验室内的交流清晰明确,有助于保证实验室安全。
也有很多人提出了反对意见。
并不是所有人都介意别人用他们听不懂的语言进行交谈。来自西雅图的一家诊断公司(MEP Labs)的科研人员 Paula Ladd 表示,她本人完全不介意这一点。她同时提到,只允许在实验室使用英语可能会误导他人。她回忆起在曾工作过的一间实验室里,首席研究者要求他们在工作时间内只能说英语,这给实验室以外的人留下了该实验室只招收美国人的错误印象。
关于实验室安全方面的考量,语言学家、杜克大学教育发展学院(Faculty Advancement)的副院长 Abbas Benmamoun 表示,现在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强制使用通用语言可以帮助提升实验室安全。相反地,当操作指令以英语下达时,如果允许学生们使用母语询问并澄清与指令相关的问题,可能反而会帮助加强实验室安全。阿姆斯特丹大学(University of Amsterdam)的语言学家、荷兰更好教育机构(Beter Onderwijs Nederland, BON)顾问Annette de Groot表示,人们使用第二语言时,能明显感觉到不同于母语的表达和理解方式。这意味着如果指令性的语言不是母语,人们理解这个指令可能会很困难。
Benmamoun 还提到,母语是英语的人并没有意识到,非母语学生即使能够熟练使用英语作为学术语言,但是也可能无法在其他环境下熟练使用英语,诸如与同事或同其他研究者谈话等的社交场合。
中国生物统计学家 K.C. Liu 有在美国和加拿大多个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的经验,她认为实验室中的语言使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她提出,“只能说英语”这个政策有可能随着制定者和执行者身份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她认为这个问题也是一个有关权力的问题,取决于谁处在有权力的位置上。她曾有一次被要求只能使用英语的经历,是在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一间实验室工作的时候。那间实验室的负责人是一位中国科学家,实验室也有多名中国成员。她认为”只能说英语“政策对于该实验室不懂中文的学生确实很友好,但是如果实验室负责人的语言使用不受限制的话,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无规则的世界
除了是否应该规定实验室中使用哪种语言的争论,制定这类规则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规则应该由谁来做?应该怎样做?正如 Benmamoun 所说,这需要更广泛的讨论,人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在专业领域内和社交场合所使用的语言的复杂性,以及怎样才能做到精通某一门外语。Benmamoun还提到,国际学生需要合适的指导。学校应该帮助他们熟练掌握英语,学校需要明确哪些相应的资源和机会可以提供给他们。显然,这是我们目前所缺乏的。
在学术环境下,什么情况可以不使用英语,学院应该对实验室中的语言使用掌控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与科研人员密切相关。然而,现在几乎没有大学对此有明确要求。绝大多数学校将这个问题留给了教师和学生,让他们自行在身份认同、权力、和包容性当中求取一个平衡点。TheScientist 调查了美国的 63 所研究型大学,询问他们是否有关于在实验室中使用英语的政策或指南,其中有 18 所大学说没有相关政策,44 所大学没有回复,只有得克萨斯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exas)回复说他们在教员培训当中,按照美国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US 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y Commission)的规定,提醒教员人们可以在工作中使用任何语言。TheScientist 也没有找到其他例子来说明美国大学尝试对学术环境下的语言使用做出规定。
多方观点与多种可能
美国 Ogletree Deakins 法律公司的律师 Lisa Stephanian Burton 表示,商业上要求雇员必须使用英语可能是合法的。在实验室环境中,为防止对实验室安全或同事间的交流造成阻碍,雇主可以限制其他语言的使用。但是,如果雇主要求雇员在平时的社交环境中使用英语,这很可能被看作是一种差别对待的行为。Burton 还提到,如果要建立一项相关政策,那么导师需要保证每个人都清楚这个政策的预期效果和实行这个政策的原因,以确保没有人认为自己被排除在了团队之外。
语言学家、杜克大学教育发展学院(Faculty Advancement)的副院长 Abbas Benmamoun 建议道,“只能使用英语”这一政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比如,当一个学生不知道一个专业术语的英语表达时,导师可以向他/她讲解这一点,而不是批评他/她没有在学术环境中使用英语。
中国生物统计学家 K.C. Liu 则认为,通常来说规定一个事情怎么做并不是最高效的办法,最好的是一个科研环境中可以自发地形成一种规范。伊利诺伊州惠顿学院(Wheaton College)跨文化训练学院主任 Natalie Mullen 在调查了校园中的国际学生怎样使用语言之后表示,她也赞同没有必要规定实验室中语言的使用。她认为人们制定用语政策之前必须考虑清楚,谁认为制定这个政策很重要;为什么重要;以及谁会因此受益。她强调道,制定政策本身并不会直接给科研带来什么好处,制定政策重在最大化地帮助人们在科研环境中和他人交流工作。
Benmamoun 则考虑了更长远的问题。他表示,要求英语为单一使用语言只是一个方面。为帮助国际学生更好地融入他们所在的科研环境,学校和教师还需要做很多其他的事情。他们需要考虑到这些学生成长于不同的教育体系、对于教师和其他研究者有不同的预期期望。对于一个包容性强的学习研究环境来说,语言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除此之外,在学术全球化的现状中,母语非英语的国家也存在着科研环境中语言使用的问题。比如荷兰出现的越来越多的纯英语项目在该国学界内引起了争论。一方面,他们担心母语为荷兰语的学生如果参加全英语项目,那么他们可能无法将荷兰语提升到学术层面的水平。长此以往,荷兰语在科学和文化上的影响力可能会逐渐消失。然而另一方面,提供纯英语项目可以帮助荷兰的大学吸引国际学生。很多荷兰学生也会倾向于选择纯英语项目,他们相信对英语的熟练掌握对于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有所帮助。
2019-12-27 19:15 上传
下载附件 (92.93 KB)
2019-12-27 19:15 上传
下载附件 (98.31 KB)
页:
[1]